对“文物修复热”应多些鼓励
光明日报| 2025-07-11 09:20:58

  据报道,日前,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293名选手在六大项目展开角逐,年龄跨度从19岁到59岁。不过,面对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文物行业的热潮,专家们提出了“冷思考”。

  有专家直言,考古工作需要常年在野外,非常艰苦,风吹日晒、风餐露宿是常态。当“萌新”们带着学校教授的技术加入这个古老的行业时,专家们最关心的是:这份工作需要“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年轻人真的准备好了吗?

  在文明的星河中,总有人替我们连接古今。那些几十年如一日“用孤独对抗遗忘的洪流”的文物修复专家,无疑是值得尊敬的“守宝人”。人事有兴替,事业须赓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文物修复感兴趣,把它作为自己攻读、研习乃至从事的专业,这显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职业技能大赛上,一批年轻人在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师及考古探掘工等项目上展开激烈角逐,增强了公众对文物修复事业的信心:这么多人投身于这项事业,“守宝人”的冷门绝技就不至于后继无人。

  面对赛场上激情满怀的年轻人,专家们的“冷水”泼得也有道理。现实中的考古工作环境难言舒适,这与比赛中的应用场景确实大不相同。专家们的“担忧”可以理解,就像很多行业的前辈都有一种对事业“放心不下”的忧虑,都希望后辈能更踏实、更坚定地接棒。然而,如果从文物修复事业发展的需要看,从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为之投入精力、刻苦钻研的现实情况看,我们就能看到更积极的一面。

  文物修复当然需要传承老一辈工作者风餐露宿、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这与年轻人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地为这项工作创造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并不矛盾。除了必须在考古现场完成的工作外,在条件更好的环境中悉心完成文物修复应当被允许,文物修复当然需要传承精湛的传统手艺,但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动现代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也是一种进步。

  文物修复当然需要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冷板凳热坐”就有什么不应该。相反,借助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宣传和推介,让冷门绝学传播得更广,让更多人了解乃至喜爱文物修复工作,恰恰是一种可持续的传承。

  进一步说,文物修复当然应该鼓励那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但对那些追随兴趣而来的年轻人,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热情和宽容。时代在发展,喜欢就去做,很正常;同理,从事其他行业的人转行从事文物修复,也未尝不可。时代包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允许每个人“追随自己的热爱”,而不必苛求入行者一旦进来了就一定要坚守一生。那样的期许尽管真挚,却太过沉重。

  不难理解,专家们“冷思考”的背后其实是热爱、是情怀、更是期许。尽管近些年,随着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支持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作品的宣传带动,文物修复开始从“冷”转“温”。但是,这个行业依然处于人才储备不足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物修复热”方兴未艾,还是多多鼓励为好。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