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员的“口头禅”
■陆军某营干部 曹达功

绘图:刘划南
“这哪行?”
新教导员李亮走马上任没几天,他的这句口头禅几乎传遍了营区。
履新伊始,李教导员在营里各个连来回转,了解掌握各连队建设情况。听着官兵的具体意见,他总是一边记笔记,一边喊一句“这哪行”。
“全旅好几个营,我们编制排最后,但工作得瞄着第一干!”全营大会上,李教导员语气坚定地动员大家。
“喊口号谁不会?”听着他那沙哑的嗓音,几名战士私下嘀咕,“教导员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完也就歇了。”
出现这样的声音,其实事出有因。我们营以保障工作为主,专业岗位虽多,但大部分是“边缘岗位”,在备战打仗中“存在感”不足。不仅如此,营里几个连队动态分散,人员管理难度大,“冒泡”现象时有发生。连续几年没评上先进,官兵士气有些低迷。
没多久,旅里计划组织一场专业知识竞赛。李教导员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官兵心里却有自己的“小算盘”:备战比赛要占用大量休息时间,成绩好当然露脸,但成绩不好不光耽误休息还弄得很没面子。
参赛队员名单一公布,大家发现,李教导员居然也报了名。原来,李亮在各连队转悠的时候,早就给营里各项工作把了脉,他开出的方子是:干部带头。
参赛队成立第一天,李教导员旗帜鲜明表态:“旅里组织的大项活动,大家积极性不高,这哪行?我带头参赛,成绩好是集体荣誉,成绩不好我是第一责任人!”
备赛期间,李教导员与参赛队员们一起加班加点学理论、背要点。考虑到自己记性不如年轻人,他比其他队员学得更“猛”。大家看在眼里,心里不禁泛起阵阵涟漪:营里大事小情都得靠他和营长操心,他还得“点灯熬油”备赛,不容易!
竞赛落幕,我们营得了第四名,与预期目标有些差距。站在全营官兵面前,李教导员主动作了检讨。一声“对不起”,让不少官兵感觉心里被“扎了一下”,一些参赛队员更是瞬间红了眼眶。
相处久了,官兵发现,李教导员确实喜欢“说在先”,动不动就来一句“这哪行”;但他更注重“干在先”,无论军事训练、技术攻关,还是合唱比赛、授课比武,他总是带着官兵“一块苦、一起干”。
旅军体运动会上,为了给营里多挣积分,李教导员带头报名参加100米、400米、10000米比赛。两天时间里,他一个课目接着一个课目拼。10000米比赛时,由于连续参赛,他膝盖意外受伤。二级军士长吕兵力劝:“教导员,算了吧,一个项目差不了多少分。”李亮摆摆手,扯着嗓门喊:“这哪行?我不当逃兵!”
看着他贴上膏药继续奔跑,营里官兵都站了起来,拼命为他加油,旗手把营旗挥得哗哗作响。当李教导员咬牙冲过终点那一刻,他不仅赢得了热烈掌声,也赢得了官兵的心悦诚服。
最近,旅里计划组织文化展演活动。得知消息,平时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二级上士陈超主动要求报名。李教导员一听,急了:“这哪行?我第一个报名,你排第二吧!”

“干在先”才能“让人服”
■潘吉国
为什么常把“这哪行”挂嘴边的教导员李亮能让官兵心悦诚服?因为他说的是“这哪行”,做的是“干在先”。
战争年代,我军阵地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打冲锋,指挥员往前一站,把手中的驳壳枪一挥:“跟我冲”;守阵地,指挥员站在最前沿,高喊一声:“看我的”。正是这平平常常几个字,体现出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赋予了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锐气。
随着政治整训不断深入,我们愈发感到,政治干部的表率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政治工作。当政治干部喊出“我带头”,以“干在先”的实际行动诠释政治工作的真谛时,官兵眼中看见的就是旗帜和标杆,政治干部的威信便会在无形之中树立,政治工作的威力便会在无声之中彰显。
“干在先”才能“让人服”。李教导员的故事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希望优秀的政治干部读了它,更加先进;有差距的政治干部读了它,快步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