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下 国土之上
——西藏军区某团一级上士次罗布戍边强能纪实
■中国军网记者 陈竹青
(视频制作:孙悦)
在西藏,信仰是一种显象。
那些叩长头的朝圣者三步一匍匐,在砂土砾石间将身体扑展向大地,微尘刻在额间褶皱上,眸光却始终清澈如纳木错的湖水。
雪域高原,还有许多超越个体精神追求的信仰者,他们挺立于雪山,行走在巡逻线上,任凭稀薄的空气考验着生理极限,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国土的尊严。
“信仰”,这个上高原前曾反复揣摩,却始终无法描摹清楚的词汇,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有了具象的答案。

官兵们步履坚定踏上风雪巡逻路。
(一)
“跟我脚印走!”西藏军区某团巡逻分队正穿行在悬崖绝壁间,路宽不足30厘米,身侧就是万丈深渊,一级上士次罗布一边探路,一边叮嘱身后的战友。突然,左脚踏空,半个身体眼看着向外侧倒去,他下意识用右手死死抠住岩缝,稳住重心后,脚下还不断有碎石滚落……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只是次罗布戍边的寻常时刻。

次罗布(左一)与战友在巡逻途中。
陡坡、绝壁、密林……次罗布的11年军旅路,山重连着水复,寒风衔着冰雪。面对艰难困苦,他始终步履不停,偶尔回头,总会穿过时光,看到西藏达孜那条解放军新修的通往希望小学的路上,小小的自己总是等着六一儿童节到来,每年那天,军绿色的身影会送来蓝色帆布书包、课本、六棱边铅笔……年复一年,解放军叔叔不仅送来了文具,更在次罗布心里种下了另一种可能:有一天,他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多年后,次罗布的心愿终于与山风同频:2014年,他推开了山城重庆那座军营的大门;2017年,递交入藏申请书3个月后,他站上了高原哨位。

次罗布(右一)与战友们互帮互助爬冰卧雪。
次罗布所在连队的巡逻线,是西藏军区边防部队最远最险的路线之一:“阿相比拉”在珞巴语里是“魔鬼都不愿去的地方”,危险路段有200多处;“都仁错康”巡逻一趟要5天4夜,海拔高差达2300多米。
前不久,西藏军区某团组织例行巡逻,他又一次主动请缨。“这里崖壁倾斜70多度,冬季冰锥易脱落;这里东侧30米有硬土层,可绕行避险……”出发前,次罗布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为新兵讲解防区险段特性。这本泛黄卷边的笔记,页角沾满泥渍,字里行间写满“生死数据”,被战友誉为“巡逻宝典”。
“宝典”诞生于巡逻路上的点滴经验。每遇险段,次罗布便蹲在雪地里记录地形、测量数据;宿营时别人休息了,他还在整理当天见闻,标注风险点和应对方法。日积月累,防区危险路段的情况,被他摸得一清二楚,而次罗布也渐渐成了大家心目中问路不用看地图、遇险自有好办法的“边防通”。

官兵们结合现地判定方位。
这些年每次巡逻,次罗布总是物资背得最多,脚步走得最稳。背包里装着纱布、碘伏等医疗用品,巡逻路上的每次宿营,他的帐篷就是“临时诊所”;缺水时,他把水壶让给战友;腰部旧伤复发,他照样抢着背最重的物资。“有次罗布在,再险的路也敢走,再难的关也能过。”战友们的话里,满是信任。

官兵们进行战术训练。
在累计行程5000公里的巡逻路上,次罗布的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在他“负重攀崖加5公斤”“平衡训练每天加10分钟”的字迹里,战友们练出“走‘老虎嘴’不抖腿,过‘沼泽地’不心慌”的硬功。
巡逻路上的每一次出征,都是对少年梦想的再次确认。无惧风霜雨雪,胸膛里的热血始终为这片土地沸腾。
(视频制作:孙悦)
(二)
凌晨时分,一阵急促的哨音打破了营区的宁静,西藏军区某团某连官兵快速反应,迅速在夜幕下完成集结待命。
担任连值班员的次罗布用他那表层已经掉皮的秒表读秒计时,踩着最后一名人员到位的脚步按下暂停键。“又取得了1秒钟的提升,我们还能快些、再快些!”次罗布将秒表上的数字呈现在大家面前,连队夜间集结速度纪录再次被刷新。
他不只在夜间集结速度上揪着“1秒钟”不放。每次训练,次罗布都分秒必争。因为他深深知道,快一秒,就会多一分胜算。
“厄尔布鲁士之环”国际军事比赛全程116公里,从海拔2356米延伸至5642米主峰,70度倾角的百米冰壁覆盖着万年冰川,60米垂直断崖下是深不可测的冰缝,30米单绳吊渡横跨湍急冰融河……
2018年,第一次走上国际赛场的次罗布就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在多个项目中拿下第一。在抢救伤员课目中不慎崴脚,但他依旧咬牙坚持冲过终点。比赛结束后,在战友的帮助下,松开全部鞋带,才将战靴从肿胀的脚上脱下。
比赛最后一项是11公里的强行军和登顶厄尔布鲁士主峰。为了不影响比赛,次罗布打着封闭针上阵,他起步就冲锋,和药效赛跑。最后的冲顶时刻到来了,雨雪交加中,能见度只有五六米,在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下,他和战友顶风迎难而上,成为唯一登顶的队伍。
此后的2021年和2022年,次罗布又连续两次征战国际赛场。与2018年不同,他作为参赛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承担起更重的责任,既当参赛队员也当教练员,和战友在山地编组射击等多个课目上打破纪录,并在一些弱势项目上取得突破。
三征国际赛场,次罗布累计获得10个单项第一、10个单项第二、5个单项第三,1个团体第二、1个团体第三,11次打破赛会纪录。

次罗布(左一)与战友观察执勤。
从国际赛场载誉归来的次罗布,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战友。11年军旅生涯里,次罗布70余次带领战友勇闯雪域“生命禁区”,20次在比武场上摘金夺银,培养出30名训练尖子、20名班长骨干,所带战士1人荣立二等功、10人荣立三等功。
如今,在次罗布所在的连队,“比学赶帮超”氛围日益浓厚。巡逻路上,官兵们像雄鹰一样警惕守卫;训练场上,大家以次罗布为榜样刻苦磨砺。
(三)
采访期间,我跟着连队战士们一起踏上了一段巡逻路,每向上一步,胸膛便如风箱般急促起伏,稀薄的空气化作肺腑间真切的重量。
“十一年如一日,值得吗?”我问得突兀。
次罗布答得平静:“能守住身后,当然值。”
身后是什么?是静谧的村庄,是万家灯火,是某个女孩香甜的梦。
次罗布随身带着一张妻子的照片。
这也许是次罗布能想到的,最笨拙又最隆重的仪式感。因为他知道,自己胸前每一道光芒的背后,都是妻子默默支撑起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量。

次罗布与家人合影。
妻子眼中,次罗布是一个责任心很强、工作标准很高的人。虽然丈夫和战士在一起的时间比陪伴家人的时间都长,但二人从相识相恋到结婚,最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就源于他对人对事的忠贞坚守、无私付出。
次罗布每次受到表彰,都会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妻子。一同分享的喜悦,让她虽然远隔山水,依然能真切地感知自己在他心中的分量。
次罗布把血脉亲情揉进连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锹一镐。巡逻路成了回家的巷陌,哨所灯火就是家园的炉火。
刚到高海拔地区驻训时,没水、没电、没路、没网,戍边的艰难渗透在生活的点滴。每天夜里站岗执勤,穿两件羊皮大衣都难以抵御严寒。周末给家里打电话,必须爬上山顶才能寻着信号,往返一趟接近5个小时。
为了更好地坚守,次罗布和战友们进行了一系列改建。居住的帐篷,泥泞渗水、潮湿难干,他发动战士就地取材开展施工改进;驻地雨雪连天,换洗的衣物难干,他建议搭建阳光棚,很快便得到团机关的回应,一批批物资运抵山下,次罗布与战友们“蚂蚁搬家”似的,将木方、薄膜、塑料板扛上雪山,按照一个班一顶棚的标准建起阳光棚。
走进现在的连队,大山深处,整齐的板房连片矗立,篮球场、图书室、健身房等一应俱全,互联网、国家电网、供氧管道连通班排。看着自己参与建设的营区,官兵们成就感满满:条件好了,我们戍边的热情更高、底气更足。
(四)
“信仰”一词,曾在我喉间踌躇了许久,害怕贸然把它说出来触不到边关的沉实,却惊扰了这片土地上最朴素的坚守。

次罗布与战友们到达巡逻点位后展旗宣誓。
直到那次巡逻到点,战士们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边关有我,请党放心。”没有观众,没有掌声,这8个字在这片远离喧嚣的国土尽头振聋发聩,我脱口问出:“信仰是什么?”
班长次罗布说,信仰就是把心交给一个地方。
战士杨明周说,信仰像呼吸一样,无需想起也不会忘记。
军嫂索朗卓嘎说,信仰就是他把军装穿在身上,我把军装穿在心里。
……
返程时,夕阳缓缓下沉。金红色的余晖像熔化的铁水,泼洒在无垠山峦上,给每一个战士的剪影都镀上了一圈温暖光边。
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刚转过一个山口,乌云就聚了上来。一阵风卷起雨夹雪,扑面而来越下越大,次罗布和战友的钢枪上,正凝结着这个时代最晶莹的信仰——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而是他们站立的方式,是让平凡人成为山川脊梁的力量,是让身后万家灯火永远明亮的护甲。
(本文得到李国涛、黄冠、米久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