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歌再次响起
■唐东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微粒
起立,深呼一口气,刚刚走进国防科技大学校园一个多月的新学员李基业,和战友们一道唱起庄严的国歌。
46秒、37小节、84个字……一首国歌,李基业唱了无数次,但在这场“最爱我们的国歌”专场报告会上,他唱得格外用力。那一刻,心中所有的“问题”似乎也烟消云散。
一个多月前,父亲催着李基业早点去报到,“最好能第一个到,早点进入情况,也留个好印象。”然而,那天晚上,早早睡下的李基业辗转反侧到凌晨3点。与父母的安排相比,他内心对“穿上军装的人生”,还有一些犹豫纠结。
最后,李基业带着父亲的催促、母亲的安慰,“卡点”来到学员队,成为最后一位报到者。在“不太想来”和“试试看再说”的矛盾心理中,他开始了新训生活,也开始了一场关于选择的内心突围。
一个人会如何改变?也许是长时间的熏陶,也许是某一刻的顿悟。对于李基业来说,仿佛二者都有。队长来了、教导员来了、新训班长也来了……一个多月里,他听到了很多,也见到了很多。一次次专题辅导,一堂堂思政大课、一个个俱乐部活动、一项项以前只听过没见过的“科幻”展示……让他觉得“来到军校,好像也是件很酷的事情”。
一堂关于国歌的讲座,成为引燃李基业内心热情的“打火石”。从民族危亡时的最后呐喊,到民族复兴中的时代强音;从“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国歌准时响起,到利比亚撤侨时同胞唱响国歌……随着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的讲述,李基业发现,那首无比熟悉的国歌背后,还有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故事。
“20岁的聂耳对母亲说,我是为社会而生的,我要在这人类社会里做出伟大的事实。”当听到这句话时,李基业愣住了,“当我能够在年龄上平视这位英才时,才发现自己应该仰视他的理由。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那么多有志青年,站出来挑起担子,他们的力量真的改变了中国。”
一堂课,改变一个人。“以前是要我做,或者说应该做,现在不同了,是我要做!”对于未来,对于自己,这位18岁的小伙子终于有了清晰目标:“时代需要一批敢于站出来的青年人。”
和李基业一样,一种名为“成长”的化学反应,正在军校的熔炉里悄然发生。
当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上一个个国之重器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新学员孔林泽看到了这身军装扛起的重量。“尊严,只在剑锋之上。而我,要去做一个为国铸剑者。”
10月11日,国防科技大学举办2025级学员开学典礼暨授衔仪式。第一项议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雄壮的音乐响起,年轻的头颅昂起,旋律还是同样的旋律,但歌唱者已不再是昨日的少年。
贯通“大思政”落子成星河
■阳恒 李哲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微粒

国防科技大学“忠诚无名”情景思政课现场。(孔祥库 摄)
大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面对高耸的发射塔架,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马振霖架起设备,一堂题为《点燃航天梦想,心向璀璨未来》的思政课就此展开。备课中的亲历让他有了更多收获:“面对面采访老一辈卫星技术负责人、亲手触摸功勋塔架的温度,我更加感受到了专业背后承载的重量。”
湖南长沙,舞台之上。“银河逐梦耀天河”主题思政大课正在进行。计算机学院教员刘宇靖站在聚光灯下,讲述着自己的经历。作为“银河”团队新一代成员,她的故事从父亲那本泛黄的日记开始,延续在产后很快重返实验室的抉择里。她的声音平静却有力:“我们虽不耀眼,却是浩瀚星河中的一员!”
从千里戈壁的实时连线,到葱葱校园的真实讲述——在国防科技大学,“大思政”的每一步落子,如星河连缀,汇聚成“能动思政、贯通育人”的广度、深度与温度。
课内课外大融合——
学员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事事见思政,处处有思政
什么是“能动思政、贯通育人”?
参与其中的教员说:“课堂的边界被打破了,学员在哪里,‘大思政’就延伸到哪里。”
学员们的感受更加直接:“像阳光空气,不一定能看见,但它无处不在。”
“学员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在该校,这是一句落在实处的育人实践。面对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网生代”学员,思政教育只有打破时空界限,才能实现有效浸润。
思政课的边界,先被“行走”的脚步打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兴领域谋划布局,关键在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在湖南湘江新区城市馆,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洒在一个个专注的脸庞上。该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负责人傅婉娟教授,正引导学员从眼前的创新实践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无论课堂形式如何拓展,思政课程作为铸魂育人主渠道的定位不能变。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更有效地抵达。”傅婉娟说,这门课程与本校的《军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双双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这样的“行走思政课”,同样发生在三湾改编纪念馆、罗荣桓纪念馆、夏明翰故居等7个“忠诚教育基地”,学校因地制宜打造了涵盖15条主线路、40余个教学点的“行走思政课”。一次次现场见闻,引发学员们深思。
“读懂它们,就是读懂我们这一代人的忠诚与担当。”马克思主义学员论坛上,学员包芸菀的发言引发共鸣。台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系董主任微微点头。这个由学员广泛参与、深度研讨、集中展示的论坛,已成为校园里最“热”的思政阵地。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迈出新步伐。学校20门本科课程获评省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价值塑造如盐入水,融入专业教学。
课堂形态,正在被“数字”重新定义。
深夜自习室,外国语学院学员陈杨航的手机依然亮着,他正在努力进行“理论闯关”。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创下连续答对717题的纪录,他说:“那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答题,更是与真理的对话。”
“这个活动,已经开展了50多期,教学团队陆续更新了1000多道题目。”董主任介绍,这个在学校融媒体矩阵上运行的理论学习栏目,上线以来吸引110余万人次参与,点击量2000多万。“对于学员来说,打开手机就是理论课堂。”
课堂,还在沉浸体验中升华。
井冈山“红军小道”上,研究生学员胡斐在密林间持镰开路、遇水铺石。“走过‘红军小道’,再难不算难。”之后每当在实验室里加班,胡斐总会告诫自己,“我们要向先辈学习。”
安徽六安,电子对抗学院学员张永恒和同学们围坐在107岁的老红军胡正先身旁,聆听他讲述战火中的传奇经历。红色历史,穿越时空,在学员们眼前更加清晰。
主体客体大聚合——
用火炬点燃火炬,用感动激活感动。人人发光,星火成炬
很难相信,这是一双女学员的手——摊开来,从掌心到指尖,布满粗糙的老茧。
4月23日,在该校首届学生节上,气象海洋学院大四学员周隽涵作为学生代表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从入学时线性代数考15分,到学习成绩连年第一;从体能不及格到成为野战生存俱乐部攀岩队队长。这位面容清秀的姑娘对自己格外“狠”。
凌晨5点,周隽涵会拿水壶当哑铃在走廊练臂力,跑8000米用脚步丈量校园;冬天在宿舍学习时,为了防止犯困,她把电脑搬到阳台,裹着大衣继续战斗……这一切,源于学院请来战斗英雄肖德兵的一次授课。
“他不是从头到尾都厉害的那一位,但他从头到尾都是不服输的那一位。我也希望能像他一样——纯粹、热血。”学生节上,周隽涵讲述着自己被感动的故事,也在悄然感动着倾听者。一名大一学员说:“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被看见,本身就是力量。一份份来自身边、发自内心的感动,唤醒了学员期待激活的光源。
有时候,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身份会翻转。感动是相互的,点燃也是。
情感的震撼,不仅在舞台之上。外国语学院“忠诚无名”情景思政课结束后,学员樊冠捷作为后台工作人员,亲眼看见了饰演朱枫烈士的演员与朱枫亲孙女相拥而泣。
那一刻,樊冠捷想起热播剧《沉默的荣耀》中朱枫的原型故事——那份跨越生死的忠诚,如今在真实的拥抱中完成传递。“信仰不是课本里的概念,而是可以流泪、可以拥抱的温度。”
被感动的学员,转身成为传播者。该校硕博宣讲团的学员们,带着一年40场、覆盖校内外听众近万人次的“播火传薪”,将党的创新理论带到祖国的林海雪原、高山海岛、大漠戈壁。在北部边陲,他们与边防官兵同升一面旗、共走巡逻路、同描中国红、共唱一首歌;在“东南海域第一哨”角屿岛,他们用自创说唱开场,致敬“以岛为家”的坚守。
在这里,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聚在一起,人人发光,星火成炬。
校内校外大联合——
资源如海,关键如何“引流”;百川归海,最终为了“育人”
紧握长号,学员肖旻淏深吸一口气,号角铿锵响起。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现场,作为联合军乐团成员,肖旻淏和40多名同学一道,在天安门广场完整演奏了29首乐曲,向祖国和人民献上庄严的礼赞。
“战旗方队迎面而来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肖旻淏说,那是情感的自然流淌,是自己与祖国、与历史、与使命最深情的对话。
肖旻淏能够走上阅兵场,离不开学校“大师资”引育机制。
校园的军乐团排练厅里,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正带着学员一遍遍打磨节奏、锤炼气势。
“音乐也是战斗。”这位曾经指挥军乐团在国庆阅兵、奥运会开幕式等重大场合奏响历史强音的国家一级指挥,对大家说,“你们奏响的,是新时代强军路上的冲锋号。”
像于海这样被请进校园的名师,不在少数。全国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中国人民大学王向明教授,每年都会来学校待满两个月——作为学校特聘的学科领军人才,他承担了研究生、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带教任务,3门课、3个班,从头上到尾。同时,他也带出了一批能讲、会讲、善讲政治理论的青年教员。
邀请一批人,引进一批课,挂钩一批教育基地。
从战士战旗杂技团《第三战队》中力与美的震撼,到上海交通大学话剧《钱学森》里情与志的交融,再到中国原子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带来的信仰之光……海量优质文化资源如活水般汇入校园。
学校还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空降兵某旅“上甘岭特功八连”等5个大思政育人基地内外联动,构建起支撑铸魂育人的大思政合力。
“引进资源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学校领导说,“引来的每一道‘活水’,都要流向学员成长的‘心田’。”
为此,学校不仅向外引源,更向内赋能,实施智慧政工专项工程,为大思政装上科技的翅膀。
打开系统,专有大模型能对理论问题作出“价值对齐”的快速回答。更智能的是,它能给专业课插入思政建议——导入《计算机网络》课件,几秒钟后跳出提示:“‘网络协议’章节可嵌入‘自主可控’理念,结合‘天河’超级计算机研制突破技术封锁的案例……”科技,让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为了贴近学员的“网言网语”,学校构建融媒体矩阵,“科技先锋”“战力加速度”等40多个特色栏目构成育人的浓厚舆论势场。
“国防科大的学生,不仅阳光、自信、坚定,还充满了活力。”在学校打造的“108+N”个基层文化俱乐部中,学员们的眼里越来越有光。从这里出发,讲解员走向全国大赛第一名的领奖台、小号手走向万众瞩目的阅兵场、播音员走向广袤神秘的茫茫太空……
锐视点
大思政育人:“能动贯通”大有可为
■阳恒
大思政育人如育树,根深方能枝繁叶茂。当前,大思政育人面临时代之问、实践之问、效能之问:如何让思政从“纸面”走入“心田”?如何让育人从“一域”拓展“全域”?答案藏于“能动贯通”四字之中——以“能动”激活育人全链,以“贯通”重构育人体系,在点燃、激活、圆梦、感动中为大思政育人注入源源不断动力。
大思政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能动”是“化被动为主动”,闪耀着主观能动、积极作为的正向势能。“能动”意味着“多元互动”,教员、学员、家庭等多主体互动,强调建好教育“共同体”;意味着“场域联动”,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军营社会等多方位协同,强调弹好教育“协奏曲”;意味着“实践牵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走好教育“实践路”;意味着“情理撬动”,以情为支点、理为杠杆,强调筑好教育“连心桥”;意味着科技驱动,教育“智慧+”创新发展,强调开拓教育“新天地”。
大思政育人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芯片”。“贯通”是破除“两张皮”问题的关键一招,着力打通育人各环节“任督二脉”,让育人从“平面”走向“立体”,在破壁联动中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育人新格局。“贯通”代表着“时空贯通”,本硕博有机衔接,打造全周期育人链条,拓展全时育人大空间;代表着“内容贯通”,做到体系覆盖、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代表着“力量贯通”,建强施教队伍,从“单打一”向“联动式”转变;代表着“资源贯通”,盘活用好各类资源,打好“组合拳”;代表着“载体贯通”,形成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协同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抓住了“能动贯通”,就抓住了当前军队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基本规律,找准了大思政育人的关键。军队院校是军事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始终把立德树人摆在育人首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员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培养更多忠诚干净担当、堪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开创新时代军事院校立德树人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