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红 任佳莹 云利孝
写在前面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崇德修身历来是政治治理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的道德支撑。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习主席深刻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强调指出,“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因此在深化政治整训中,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持续崇德修身,以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解决好党性修养等思想根子问题,从而铸牢铁心向党的信仰信念、激发奋斗奋进的精神力量。
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自古以来,“德”作为内外如一的规范性要求,成为先贤们大力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孔子认为,“君子之德风”,强调自我修养要做到“志于道,据于德”,提倡“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大学》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追求启示我们,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这既是永恒的规律,也是历史的镜鉴。
习主席指出,党性就是最大的德。共产党人眼里的“德”,早已超越个人品行的范畴,升华为融入政治灵魂的党性修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纯粹的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做人做事从政的基石,也是我们党和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从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到杜富国喊出“让我来”的生死抉择;从“两弹一星”元勋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默默坚守,到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一刻仍坚持工作的赤胆忠心,一代代共产党人用热血甚至生命诠释党性,启迪我们:坚强党性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是栉风沐雨不断前行的“精神罗盘”。
当历史的长河奔涌至新时代的中流,当复兴的征程步入攻坚拔寨的当口,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早已成为融入血脉的精神图腾,外化为挺膺担当的实际行动。
习主席强调,“推进自我革命,必须固本培元、增强党性”。这既是对百年大党奋斗规律的深刻揭示,更是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殷切期许。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处世、干事创业的基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根本”和“泉源”,便是坚不可摧的党性。
夏明翰在刑场上挥笔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不朽诗句,他以生命践行党性,让“为主义献身”的精神发出穿越时空的震撼力量;
方志敏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中,始终坚守初心、不改其志,用戴着镣铐的手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光辉著作,他以“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的赤子之心书写了党性的光辉篇章;
杨善洲退休后20余载扎根大亮山,他用“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无私奉献拂拭着党性的纯粹;
……
习主席强调:“决定一个人如何的是品行,决定一名党员如何的是党性。”坚如磐石的党性,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立身于世、言行垂范的坚实根基。
——坚持党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品格。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党性如同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党性如同旗帜,凝聚奋进的力量;党性如同引擎,激发闯关夺隘的勇气。
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强调“把党性原则在全军牢固立起来”,这为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提供了行动指南。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坚持党性原则,以党的宗旨为追求、以党的章程为规矩、以党的事业为依归,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
坚持党性原则,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在事关方向、事关原则的问题上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刻旗帜鲜明,自觉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
前不久,何卫东、苗华等人被严肃查处,彰显了党内绝不容腐败分子藏身、军中更没有“铁帽子王”的鲜明态度,有力体现了坚持党性的原则立场,表明了坚决捍卫人民军队政治本色的坚定决心。
新征程上,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始终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锻造,在修炼共产党人“心学”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自觉牢记使命、践行使命,确保在任何风浪考验面前都能“岿然不动”;就是要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党性修养和锻炼的重要内容,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坚持求真务实;就是要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敢于纠风治弊,进一步纯正部队政治生态,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二
坚强的党性不会自发产生,也不会永久保鲜,需要进行不断的思想政治锻造。“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高度重视开展党性教育、加强党性修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立起了共产党人自我检视的“政治标尺”。
——这标尺,是铁心跟党走的政治坚定。
“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能否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检验党性最重要的“试金石”。
邓中夏不幸被捕后始终坚贞不屈,以“骨头烧成灰,还是共产党员”的赤诚诠释了对党的信仰信念。
长征途中,张国焘与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对抗,徐向前明确表态:“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他在关键时刻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大局,体现了坚定的政治立场。
历史告诉我们,共产党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放在首位,不断强化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这标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色。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关系军队性质和发展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员干部本色和作风的有力彰显。
2022年8月,习主席在锦州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时指出:“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这三个“出来”,是对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生动描述。我军一路走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很重要的是因为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是共产党人永恒的课题。党员干部要经常检视反思,随着党龄的增长、职务的提升,入党誓言有没有违背、宗旨意识有没有淡化,确保初心使命始终不忘、性质宗旨永不背离。
——这标尺,是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大德操守。
“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习主席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对党员干部的极端重要性。检验党员干部公私观念是否分明,关键要看能否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焦裕禄得知儿子看“白戏”后,不仅让儿子将票款如数交给戏院,还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
谷文昌大半辈子与林业管理打交道,却从不占公家一寸木材的便宜,他用对手中权力的“畏”,赢得了人民群众对他的“敬”。
这样的例子在我党我军历史上不胜枚举,启示今天的党员干部,手中权力姓公不姓私,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
——这标尺,是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
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重要体现。
王进喜以“宁肯少活20年”的拼劲,带领团队在荒原上书写石油报国的担当。
邓稼先以“隐姓埋名终不悔”的赤诚,扎根戈壁28载,用毕生心血筑牢国家核安全的盾牌。
习主席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我们面临的任务繁重,需要担当的事很多,能否有务期必成的自觉行动,能否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能否有拼搏奋斗的内生动力,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党性的考验。
——这标尺,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治风骨。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曾亲自指导编写过一本《不怕鬼的故事》,并在书的序言中指出:“难道我们越怕鬼,鬼就越喜爱我们,发出慈悲心,不害我们,而我们的事业就会忽然变得顺利起来,一切光昌流丽,春暖花开了吗?”书中提到的“鬼”,一是指当时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二是指国内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不怕”二字,既有战略上的藐视,又有战术上的重视,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
习主席指出“共产党人讲党性、讲原则,就要讲斗争”,强调“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前进道路上,面对强大对手斗争胆气足不足、面对艰巨任务斗争本领强不强、面对棘手矛盾斗争风骨硬不硬,反映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是否坚强,必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这标尺,是守纪律、讲规矩的法纪观念。
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挂满枝头。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的战士们行军路过老百姓的果园,虽饥渴难耐却没有一个人去摘,他们秋毫无犯的感人之举,赢得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习主席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并提出“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组织纪律性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检验党员干部法纪意识是否树得牢,就要看是否真正把党章党规党纪刻印在心,自觉转化为言行准则。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共产党人铁一般的纪律作风,时常拿起党的纪律规矩这个“戒尺”,主动清除思想上的杂念、校正行为上的偏差,确保自己经得起风险困难、名利诱惑等考验,确保坚守党员本色一辈子、恪守党员本分一辈子。
三
加强党性修养不能坐而论道,必须起而行之。
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习主席领导我军以整风精神推进政治整训,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引领人民军队在革命性锻造中实现浴火重生,赢得迈向世界一流的历史主动。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当前,政治建军仍然面临很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党员干部必须把政治整训作为锻造党性的重要途径,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在加强实践砥砺、经受现实考验中淬炼党性。
——在理论武装中增强党性的“思想之光”。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习主席指出:“强党性,就是要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延安时期,党中央向全党发出了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全党上下以“吃小米饭,攻理论山”的精神,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加紧学习、善于学习,掀起了空前的理论学习热潮,党员干部的党性得到了充分淬炼和升华。
党的七大前夕,我军许多部队提出“擦亮两个武器”的要求:一个是擦亮手中的武器,在战场上多消灭敌人;一个是擦亮思想的武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实践告诉我们,党性之花要靠理论来浇灌,党性之光要靠理论来点亮。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一刻不停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真正把理论学习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在常学常悟、常思常进中接受滋养和淬炼。
——在组织熔炉中淬炼党性的“纯粹之美”。
“党内政治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如果炉子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却没有足够的温度,那是炼不出钢来的。”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可以让党员干部常态接受教育、管理和监督,在持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淬炼党性。
董必武同志曾说:“一个党的领导干部,他的工作再忙也要过组织生活。不参加党的活动,那算什么共产党员。”
革命战争年代,彭德怀同志军务繁忙,有一次召开党小组会,党小组长没有通知他,他知道后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参加党小组会,并对党小组长说:“党员都要按党章规定过组织生活。”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行动告诉我们,“在党内平等地过组织生活,这是遵守党章、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共产党员坚强的党性观念。
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员和党风。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维护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刀刃向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大熔炉”中擦亮本色、净化灵魂。
——在担当作为中彰显党性的“实践之力”。
党性强不强,既要看思想,更要见行动。习主席强调:“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
1950年8月,“进藏先遣连”党代表李狄三在动员大会上鼓舞官兵说:“什么叫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的人。”
2016年4月27日,飞行员张超驾驶舰载机进行模拟着舰训练时,飞机突发电传故障,为挽救战机,张超壮烈牺牲。他用生命大写担当,让共产党员的党性在生死关头熠熠夺目。
一路走来,无数精神丰碑都告诉我们,越是关键时刻、越是危难关头,越能检验一名党员的党性,也越能锤炼一名党员的政治品格。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把扛重担、闯难关作为锤炼党性的关键途径,勇于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作为,积极主动到矛盾多、困难大、任务重的地方去,在披荆斩棘、破浪前行中磨砺坚强党性。
——在律己修身中涵养党性的“高尚之境”。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最能反映一个人党性的纯洁度。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战胜各种困难挑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代代党员干部高度重视以严格自律来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
周恩来同志视“吾日三省吾身”为“个人修养的最好规范”,并订立《我的修养要则》自我鞭策,他还制订“十条家规”,决不允许家属因为他的关系搞一丝一毫特殊。
钱七虎院士将16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家里留一点时,他回答:“因为我感觉到我吃、穿、用已经够了,我不需要再买什么豪华的别墅,过奢侈的生活。”
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党员干部常常面临各种诱惑,思想稍一放松就容易被腐败侵蚀,丧失党员本色,必须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守住做人、做事、用权、交友的底线,涵养共产党员拒腐蚀、永不沾的高尚情操。
奋斗征程波澜壮阔,党性光芒照亮前路。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一路走来,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始终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纽带,始终是战胜风险、攻克难关的制胜法宝。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自觉崇德修身,努力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让党性光芒在强国强军伟大征途上永远闪耀。
标题书法:连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