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纪念场馆和英雄部队,仰望群星灿烂的历史天空——
“铁的原则”擦亮星辰之光
■解放军报记者 杜娟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内的主题雕塑。(成章泉 摄)
历史天空,群星灿烂。
仲秋时节,记者走进一支支英雄部队,踏访一处处革命纪念馆和历史档案馆。仰目所见,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脸庞,汇聚成我军一代英才的灿烂星空。
“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五湖四海”“公道正派”……这些反复出现在档案文书、将帅回忆录中的一个个关键词,强烈冲击着记者的视线和思维。
群星竞相发光发热,星系运行坚定执着。雄师雾列、俊采星驰的背后,是党管干部、党指挥枪的“铁的原则”和强大引力。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始终把对党忠诚放在第一位
赣鄱大地,丹桂飘香。
走进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记者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的师团级干部学员一起上课。
“在革命斗争的火热实践中识别人才,是我党我军一条成功经验。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考察识别干部,德才兼备,一定要以德为先。”课堂上,该干部学院副教授姚玉珍讲起了罗荣桓的故事——
“井冈山斗争中,毛泽东就发现罗荣桓身上的很多可贵品质:凡打仗必冲锋在前,撤退时掩护在后;吃饭时带党员去站岗放哨……此后不到3年,罗荣桓被组织任命为红四军代理政委。后来他果然不负众望,立下不朽功勋,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元戎。”
“罗帅去世后,毛泽东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以重大历史关头立场坚定为主线,回忆罗帅一生的功绩,最后一句是:‘国有疑难可问谁’,沉痛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后来又多次强调‘政治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该干部学院副教授罗庆宏说,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各级党委长期秉持这个标准,将一批批忠诚英才选拔到重要岗位。
新四军军长陈毅推荐任用的第2师副师长、师长罗炳辉,曾率部在一天内攻占相距120里的两座城市,被周恩来誉为“战略骑兵”。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新四军军史记载:安徽定远县大桥战斗中,第2师4旅11团以800多人歼敌1000多人。战后,罗炳辉授予该团“铁锤子”荣誉称号。
“陈毅等将领都坦荡无私、爱憎分明,所以他们才会把真正敢于牺牲奉献的干部推荐给党组织,任用在重要岗位上。”今年99岁高龄的新四军老兵尤云儒,至今记得当年连队干部的名字。
查阅史料,一份朱德和叶剑英签字的六烈士简历,引起了记者注意,上面记载着在抗战中牺牲的范子侠、包森、廖海涛等英烈的生平事迹。
记者来到闽西上杭县溪口镇革命纪念亭,廖海涛的事迹映入眼帘——
1935年,杭代游击队政委廖海涛带领队伍在上杭地区坚持斗争。敌人抓住他的母亲、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强迫要挟他们劝廖海涛投降,被断然拒绝。结果,敌人枪杀了他的母亲,将他的儿子丢进河中,其妻子备受残酷折磨客死他乡……
这些,都没能动摇廖海涛的信念。1941年11月,在江苏溧阳塘马战斗中,时任新四军第6师16旅政委的廖海涛,率500多名官兵阻击7倍于己的日伪军,腹部中弹鲜血直流,仍手捂伤口继续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
新四军军部通电全军,赞扬他“忠实、坚定、勇敢、负责,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卓著功绩”。
历史的璀璨之星,从来不是单独一颗。六英烈中还有:被刘伯承、邓小平评价为“最忠实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的八路军第129师新10旅旅长范子侠;被誉为“热血尽洒太行巅”的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郭国言;被称为“执行任务最坚决,立的战功最大”的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
“从抗战时期‘德才兼备’到新时代军队好干部标准,对党忠诚始终是我们这支英雄部队对干部政治品质的明确要求。”第76集团军某旅政委感言。
那次边防斗争中,副营长张灿灿、连长袁锋和排长高策并肩上战场,带领官兵像钉子一样钉在险恶高地。经受生死考验的三人,后来都被提升到营长、参谋等重要岗位。
“人才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今天,我们就是坚持从严峻复杂的斗争一线、层出不穷的风险考验、艰巨繁重的备战打仗任务中,考察检验干部的忠诚、干净和担当。”该旅人力资源科吴科长告诉记者。
前不久,该旅“铁锤子”战旗与79面功勋荣誉旗帜在风中猎猎飘扬,在党旗引领下,气势如虹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向战务战,能战善战——
坚持按打仗标准选贤用能
“谁敢横刀立马?”这是战火硝烟中统帅对战将的呼唤。
走进八路军第120师358旅功勋展陈长廊,记者在一张1937年9月师长贺龙和副师长萧克签署的命令中看到,宋时轮、王震等39名旅团营级干部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些能战善战的将才,20多岁就指挥千军万马,都是战场中拼杀出来的优秀指挥员!”学习我军名将事迹,陆军某旅领导深感敬佩,“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对人民军队的指挥员来说,对党忠诚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能战善战上。”
作为八路军第120师传承部队,该旅旅史陈列馆珍藏着贺龙元帅女儿贺晓明捐赠的《血脉》红色家谱,里面记录着从这支英雄部队走出的300余名将帅。
“贺龙注重‘实战验才’,经他推荐的八路军第120师716团两任团长宋时轮和黄新廷,就是‘战术灵活善打硬仗’之才。其中,黄新廷首创我军一个团全歼日军一个大队的纪录。”该旅“战斗模范营”何营长向记者介绍。
旅史陈列馆里,还有一张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1937年在陕北采访时拍摄的照片:时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与第6师师长贺炳炎、红六军团参谋长彭绍辉站在一起,贺炳炎、彭绍辉二人,每人都只有一条胳膊。
福尔曼问,为什么要重用两个都只有一条胳膊的人当指挥官?贺龙风趣地说,尽管两人在战争中失去了手臂,但每个人打仗都有一手,合在一起就是我的“左膀右臂”。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这样的优秀指挥员层出不穷。能打硬仗、敢打恶仗的王近山,从营长被直接提升为团长;粟裕率领部队连续打赢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毛泽东高度称赞并预言他“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今天更是如此。”该旅一名领导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坚持常年深入硝烟弥漫的演训场和重大任务现场,从干部受领任务态度看担当,从危急关头表现看格局,从练兵实绩贡献看本领。
记者在浙东海域某演训场看到,何营长派出“少数”兵力佯攻,抽调主力和预备队合攻蓝军防御弱点,一举打开突破口,出奇制胜夺得战斗胜利。
记者翻看何营长的简历:90后营长,曾任连长,先后在三级机关参谋岗位工作,20多次参与大项演训攻关任务,所带营被陆军评为“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
无独有偶。上一任营长陶奇,连续考取驾驶、射击、通信三大装甲专业特级技术能手资格,荣立二等功,被军委表彰为“全军备战标兵个人”。去年,他被提升到机关副团职岗位,并被推荐到院校深造。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踏上诗人何其芳笔下的这片黄土地,遥想抗战期间“天下豪杰云集延安”的盛景,第79集团军某红军旅寻根小分队队长张天石感慨万千:“当年,我们党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一视同仁,不分地域、不论亲疏、不搞‘山头’,广揽了很多人才。”
延河水长流,英才汇延安,源头却在万水千山——
众所周知,张国焘在长征途中另立山头,分裂党和红军。然而,1942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新四旅时,毛泽东点将担任该旅政委的,恰恰是一名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干部——徐立清。毛泽东说:“徐立清是红四方面军拥护党中央,反对张国焘,有政治头脑,经过长期考验的优秀干部,没有山头思想,是新四旅政委最合适的人选。”1944年2月,毛泽东在枣园接见新四旅领导班子,从下午3点一直谈到深夜。
枣园的灯光,一直在徐立清的心中长明不熄。全国解放后,他长期主管我军高级干部任免工作。1955年我军授衔时,他坚决表态“先把自己减下来”,不要上将要中将。他诚恳地说,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不搞山头主义、一碗水端平;二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克服名利思想;三是便于做一些争军衔人的工作。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讲的这句话,多少年来深入人心,是我军上至高级将领、下到普通一兵都明白的道理。”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苏梁波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1945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的3个卫士都不是湘潭人,也非湖南籍。蒋介石奉化籍的侍卫官大惑不解,问毛泽东的警卫人员陈龙:“您同毛先生有什么亲故?”陈龙如实相告:“我同毛主席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共产党的警卫人员来自五湖四海!”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这正是我党我军选人用人公道正派的写照。苏梁波告诉记者,毛泽东同志反复号召全党“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头主义”。邓小平同志也曾严厉批评“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
“这是全党全军必须严守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该旅各级领导干部,在政治整训中反复学习领会习主席的谆谆告诫:“要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团结大多数,不得以人划线,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作为从延安走来的英雄部队,该旅历经30多次改革整编,坚持五湖四海选用人才。近几年,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进行,该旅分流来一批干部,旅党委坚持“人才不分内外”,把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不同经历的军官拧成一股绳。
去年底,一批公开选拔的干部中,从外单位交流来的参谋部协理员冯晓董榜上有名。到该旅后,他由于能力过硬,一年多后就被提拔使用。
这并非个例。很多官兵告诉记者:“旅党委推开营连主官定期换岗、公开岗位条件、领导实名推荐、设立风气监督员等举措,这些年公开选拔任用的干部上下认可,放到哪个岗位都过硬!”
结束采访,回望五湖四海聚英才的历史星空,一句古诗浮现在记者脑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采访得到曹达功 刘红杰 王钟卫 郝超 龙礼彬 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