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十四五”时期,中国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怎么看这一成绩的取得?
答:船舶工业技术密集、产业链条长、集成度高,是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体现着一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屡屡登上行业发展高点,在大型LNG船、航空母舰、大型邮轮三大造船“明珠”实现重大突破,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摘得“三颗明珠”是中国船舶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跨越发展的生动缩影。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较2020年提高10到25个百分点,占比大幅提升,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多用途船、汽车运输船、集装箱船等14种新接订单居世界首位。头部企业竞争优势加快显现,根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在全球手持订单30强造船集团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比一半有余,超过韩国、日本、欧洲入选企业之和。
问: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中国已经具备船海产品全谱系总装建造能力,实现这一发展依靠什么?
答:船舶工业是技术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中国船舶工业创新升级和转型发展的关键。在技术创新变革驱动下,应用高新技术、特种技术、尖端技术的高端船舶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重点。聚焦船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设立了船舶结构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船舶智能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为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涵盖基础研究、科学试验、设计建造、检测验证等全流程的船舶工业创新体系,在船舶动力技术、新型货舱系统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氨氢融合燃料、智能航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等绿色化智能化新技术上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在长期存在差距的船舶工业软件研用上,中国船舶等头部企业近年在CAD、PLM、CAM、CAE等软件“卡脖子”环节也取得突破,核心模块源代码自主率多在95%以上。
船舶工业是长链条、高集成度产业,产业配套协作能力是中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船舶建造体系庞大、工艺复杂、加工度高,需要建立在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电子电器、系统软件等相关产业基础之上。尤其是大型高技术船舶是一国产业配套条件、供应链管理水平和跨领域分工协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船舶钢铁领域,通过钢铁企业和船舶制造企业合作,中国在液化天然气船用殷瓦钢、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钢、豪华邮轮用薄板等高性能钢铁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上取得突破。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形成了南通扬、青烟威、上海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高效优质的产业配套协作体系对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问:船舶工业是深度国际化的全球产业,过去五年中国船舶工业在开放合作方面有怎样的新发展?
答:开放合作是中国船舶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24年全年,中国出口船舶5804.0艘,同比增长25.1%;金额累计达3086.5亿元,同比增长58.7%。通过产业辐射带动效应,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给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契机。诸多国际合作伙伴与中国船舶工业共同成长,在柴油机组、发电机组、船用吊机、通导系统、电力推进系统等重要设备上为中国船舶企业提供配套支撑。通过联合建造模式,中国船企还与欧洲企业各自发挥建造和调试所长,合作开发符合欧洲客户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
市场快速拓展、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船舶建造周期、质量性能、环保指标、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持续提升。2024,中国企业承接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78.5%,份额相比2021年增长超过40%。在全球航运净零排放进程不断提速的形势下,中国企业开发的新型绿色船舶为全球航运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驶向大海的中国绿色船舶正在成为低碳航运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孔德晨采访)
受访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研究员 徐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