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像一位严谨的指挥家,正常情况下以60~100次/分钟的节奏规律跳动。窦性心律不齐,就像音乐中的自由节拍一样。它的特点是心跳快慢随呼吸的变化而规律变化,吸气时心跳加快,呼气时减慢,屏气时转为规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有时候,这位指挥家也会出现“节奏失误”,也就是心律失常。
根据心跳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根据异常发生部位,又可分为以下几种:若异常发生在控制整个心脏的窦房结,心率超过每分钟10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速;若异常发生在心房,称为房性心动过速,如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等;若异常发生在心室,称为室性心动过速,如室性早搏、室速、室颤等;若异常出现在心房和心室交界处,称为交界区心动过速,如交界区早搏、交界区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等。缓慢性心律失常通常包括窦房结异常和房室传导阻滞,会导致心动过缓。
心律失常的症状不一,有的患者发作前会有明显征兆,如心悸、乏力等,有的患者在早期常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较轻。
心律失常就像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学会自我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心脏异常的“预警信号”,并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延误就诊。尤其对高危人群(如心脏病患者、老年人、“三高”人群)来说,监测的意义更为重大。高危人群的心脏代偿能力较弱,一旦心律失常发作,可能会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高危人群更需要养成定时监测的习惯,并记录数据,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些自我监测的方法。
摸脉搏。不定时地摸摸自己的脉搏,感受脉率快慢及是否规则。正常情况下,脉搏每分钟60~100次比较规则。
自我感知。如果存在头晕、胸闷、心慌感加重、“缺脉”(漏跳)次数变多等症状,应立即休息,及时咨询医生,并接受专业的医疗干预。
善用检查。普通心电图检查具有方便、快速、便宜等优点。心律失常发作时,应就近到医疗机构做心电图检查,对明确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但很多心律失常是阵发性的,发作频繁但每次发作时间比较短的人群,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随着科技的进步,可穿戴心电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手持设备、贴片式心电仪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类似动态心电图的功能。
秋冬季天气转凉,是心律失常的高发期。人体接触冷空气后,为了维持体温,皮肤表面的血管会条件反射性地剧烈收缩。这会导致两个直接后果:一是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血压升高;二是心脏必须更用力地工作,才能使血液通过这些收紧的血管,从而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可能诱发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而且,秋冬季节室内外温差较大,容易让血管经历“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的反复折腾。这种反复刺激,容易使调节功能减退的人群(如老年人)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此外,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如果患上呼吸道疾病,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预防心律失常发生,建议大家在秋冬季注意以下几点。
巧用“洋葱式”穿衣法。“洋葱式”穿衣法顾名思义就是像洋葱一样层层穿着。建议秋冬季内层穿着透气排汗的衣物,中层穿着保暖衣物,外层穿着防风防水的衣物。这样可以根据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从而维持体表温度相对稳定。
均衡合理饮食。高脂、高盐、高糖饮食会加重心脏负担;饮酒可直接损伤心肌;咖啡因则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建议大家日常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摄入谷物、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乳制品等,少吃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和油炸食物。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舒适的环境不仅能帮助稳定情绪,还能减少外界刺激对心脏的影响,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对于焦虑、失眠且心率偏快的人群来说,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十分重要。建议睡觉时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在50%~60%。白天定时通风换气,每次15~2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
注意择时而动。早晨6~10点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心律失常高危人群(如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病或既往有明确心律失常发作的人群)要尽量避开在这一时段运动。建议将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或傍晚,此时身体机能更为平稳,光照和气温也相对适宜。
保持情绪稳定。大喜、大悲、暴怒、焦虑等情绪剧烈波动,会使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急剧升高,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上升,从而大幅增加心肌耗氧量,容易诱发房颤、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建议大家学会主动管理情绪,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作者 郭志福)